A股历史上四次机构抱团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?
价值投资分析2021年第7期
春节后第一周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是低于大家的预期,因为在春节期间,港股持续高涨,大家都希望A股开盘后能够像港股一样迎来一轮大涨,然而A股依然保持“国足”式的尿性。而实际上春节后的一周还算可以,毕竟上证指数还是上涨了1.12%,虽然深证成指、创业板、沪深300和上证50有所下跌,但是中证500上涨了2.73%,中证红利上涨了4.22%。
存在这种大盘股下跌,中小盘上涨的行情,大家纷纷将矛头指向了“抱团股”瓦解,而实际上“抱团股”是否瓦解不在于是否“抱团”,关键在于估值和业绩是否相匹配。当前,港股、中证500和中证红利表现改善也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估值相比于其他指数更低,更具有投资价值。

在A股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机构抱团的情况,分别是周期、金融地产、消费和科技。
一、周期板块抱团
周期抱团是源于2002年至2004年的商品大牛市,当时由于美联储放水、我国城镇化加速、房地产周期启动,多重因素推动煤炭、钢铁等商品价格上涨,周期行业盈利大幅改善,机构重仓周期股。

然而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,2004年通货膨胀严重,为了降通胀,宏观政策收紧,商品价格下降,周期行业的营收增速开始下滑,周期抱团也随着瓦解。
二、金融地产抱团

金融地产抱团是源于2005年中工建交国有大行相继上市,券商行业进行市场化重组,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改革。与此同时,房地产行业也进入快速的成长期,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面积和价格都快速上涨,房地产的火爆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居民房贷快速上升,2005-2009年社融增速分别为4.8%、42.3%、39.7%、17.0%、99.3%,“地产—货币”周期形成,金融地产龙头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,机构也开始重仓金融地产股。

金融地产抱团解散源于宏观下行、银行坏账。2008年,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,国家出台了四万亿刺激政策,随后逐步出现经济滞涨、银行坏账等问题,经济金融政策收紧,导致金融地产行业营收增速于2009年开始下滑,金融地产抱团也开始瓦解。
三、消费抱团
消费抱团是源于2008年,政府通过家电下乡等手段大力刺激消费,同时活跃的基建开发引起白酒行业销售大幅增长,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,消费核心资产业绩又稳又好,格力净利润从09年29亿元增至14年142亿元,茅台则从43亿元增至154亿元,机构也开始重仓消费股。

消费抱团的瓦解源于2012年反三公消费带动白酒景气下行,消费行业的营收增速开始下降,消费抱团开始逐步瓦解。
四、科技抱团
科技抱团源于2012年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和资本市场政策放松,彼时诞生了一批移动互联网、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资产,例如苹果产业链指数上涨近400%,机构也开始重仓科技股。

科技抱团的瓦解源自2016年IPO、再融资、重组、减持的全面收紧。中小创企业经历并购行情后,面临大幅商誉减值、内生增长乏力等后遗症,行业增速放缓,科技抱团也开始逐步瓦解。
五、抱团瓦解对市场的影响

通过历次“抱团”瓦解时市场整体走势来看,“抱团”瓦解并不会对市场走势产生过大的影响,除了金融地产板块瓦解外,其他三次市场都是上涨的,尤其是2014年,更是开启了一轮大牛市。

而通过分析瓦解的板块和大盘走势来看,历史上四次瓦解的板块走势均弱于大盘走势,这说明在抱团瓦解时调整行业和板块的配置,确实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回撤。

通过抱团瓦解时个股的表现情况来看,那些低估值、高营收能力和高贝塔的个股表现较好。而所谓贝塔值是个别股票相对整个市场而言的波动幅度,而高贝塔的个股就是那些股价波动大于指数的股票,这类股票主要集中在中小盘股票中。
六、通过回顾A股历史上四次机构抱团瓦解的历程,给我们有以下启示:
1.之所以会发生抱团,主要源于抱团股业绩快速增长,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行业景气度都进入了投资的最佳时期,因此机构纷纷重仓该类股票。
2.之所以会发生瓦解,也主要源于抱团股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改变,业绩开始下滑,业绩增速已经无法支撑抱团股的高估值,因此机构开始逐步减仓或清仓该类股票。
3.机构瓦解与市场整体走势关系不大,但抱团的行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走势会明显弱于大盘。
4.抱团瓦解后,那些低估值、高营收能力和高贝塔的个股表现较好,主要原因在于一线龙头的业绩逐步传导至二线龙头,所以二线龙头业绩增速优于一线龙头,同时此时二线龙头估值较低,更具有投资价值。
原创文章,作者:dongshuai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inhegupiao.com/?p=44288